國內疫情大爆發,快速傳播使每日確診人數以萬為單位的不斷激增,許多人開始擔心若不幸感染後會留下怎樣的後遺症?今天就讓我們來淺談成人與兒童染疫後可能出現的後遺症,適當瞭解疾病症狀對於染疫後續的治療及監控症狀。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新冠後遺症(post-COVID-19 condition)已有明確定義:確診或疑似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在急性發作 3 個月後仍有持續或新發生的症狀、且症狀持續至少 2 個月以上,即為新冠後遺症。許多人可能會認為中重度患者才可能有新冠後遺症,其實並不然,根據2021年JAMA Network Open期刊研究揭露1/3高比例的門診輕症患者也有新冠後遺症。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公告稱患有新冠後遺症或新冠長期症狀的人可能出現不只一種症狀,且症狀可持續數月。有時症狀甚至會消失或再次出現,持續影響患者的日常健康和生活品質。因應個體差異,每個人對於新冠症候群的症狀都不盡相同,但常見的症狀分為以下幾類:
干擾日常生活的疲倦或疲勞、發燒及勞動後倦怠(post-exertional malaise, PEM),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勞動後疲倦,根據英國牛津大學學者刊登於Physical Therapy期刊研究顯示213名患有新冠後遺症患者進行相關疲倦評估量表FACIT-F (The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hronic Illness Therapy-Fatigue)Scale評估慢性病疲倦程度,其結果為18分(該問卷總分為52分,分數越低越疲憊),其中約71.4%的人有嚴重的勞動後疲倦症狀,且58.7%的患者疲勞程度甚至相等於慢性疲勞症候群及脊髓炎患者相當。
呼吸困難或氣短、咳嗽、胸痛、心悸,根據ScienceDaily刊登的研究結果染疫後患者與未染疫者整體罹患心血管重大疾病發病率約提高55%,其中冠狀動脈疾病風險增加72%、心臟病增加63%風險及中風風險增加52%。
頭痛、站立時頭暈、嗅覺或味覺的變化、抑鬱或焦慮及腦霧,腦霧包含注意力不集中、思考緩慢、精神疲倦及思緒混亂等。有些人可以感到困惑,為什麼呼吸道肺部感染病毒會與腦神經有關,根據Nature期刊指出,有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可感染腦中的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進而影響正常大腦功能,此外肺部及呼吸道感染會影響大腦氧氣量,導致注意力不集中等思考問題。
腹瀉、肚子痛
關節或肌肉疼痛、皮疹、月經週期變化
兒童確診重症率雖不到1%,但兒童染疫仍需注意後遺症,根據美國兒科學會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指出高達52%的16-30歲青少年在感染新冠6個月後仍有揮之不去的染疫症狀,而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至11歲的兒童有12.9%和14.5%的12至16歲兒童在感染5週後仍有其症狀。其症狀基本上與成人相似,但需要著重注意多重器官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MIS-C)),MIS-C發作時甚至可能引起休克等影響生命的狀況,需要家長們細心觀察及持續追蹤確診兒童,根據美國CDC公告兒童確診須知內容指出若兒童發燒24小時或更長時間並出現發炎現象,例如皮疹或肚子痛、腹瀉及嘔吐等,需要立即送醫。若無發燒症狀,但兒童有意識混亂、呼吸短促、胸痛或臉色唇部蒼白現象也須即刻送醫。
總結而言,目前台灣兒童尚未開始接種疫苗,因此許多家長面臨兒童確診時會感到十分焦慮,提前瞭解染疫症狀及後遺症,並瞭解什麼狀況下需緊急送醫就治,即可提早防範。大人們對於確診後的後遺症也無須過於慌張,長時間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習慣及注意症狀是否加劇等,秉持相信長時間的調理是可恢復染疫前健康的信念也是很重要的!
資料來源:
Chrome: https://www.google.com/chrome/browser/desktop/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