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福利部公佈的2021年最新資料顯示,癌症持續佔居台灣十大死因之首,其中,肺癌、肝癌、結腸直腸癌、女性乳癌及口腔癌為我國前五大癌症死因。不同類型的癌症因其特性不同,需要藉由多種治療方式相互配合。目前臨床診斷所採取的治療方式包括外科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然而,這些治療往往會伴隨一些併發症,常見症狀為口腔黏膜炎、吞嚥困難、味覺改變及腹瀉等副作用。許多患者甚至將口腔黏膜炎列為癌症治療過程中最痛苦的併發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口腔黏膜炎是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常見的副作用之一,因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會破壞快速生長的細胞,因此,除了癌細胞外,也會造成口腔黏膜細胞再生能力降低。口腔黏膜炎常在化學治療第4-10天後發生,放射線治療造成的口腔黏膜症狀,則可能在治療開始的第2-3周出現。口腔黏膜破損影響的範圍很大,從牙齒、牙齦、嘴唇到咽喉附近的黏膜,都會出現發紅、疼痛、潰瘍、感染等症狀,嚴重時更可能影響口水的分泌。
「飯如鐵鏽 水如玻璃」
口腔黏膜炎的主要症狀有口乾、口臭、黏膜疼痛、出血、味覺改變、吞嚥困難、對食物冷熱的敏感度增加等情況。臨床上發現有將近50%的患者會因為口腔黏膜併發症影響患者進食,導致營養攝取減少,可能因此必須暫停療程,進而影響癌症治療。
而口腔黏膜炎除了影響患者進食外,最嚴重的是會影響患者免疫力,使患者遭到感染。黏膜是人體免疫的第一道防線,是由上皮組織及結締組織組成的膜狀構造,存在於人體的口腔、眼睛、鼻腔、呼吸道、胃腸道等部位,只要黏膜防線健康,病毒就比較找不到機會感染人體;反之,若黏膜一旦受損,病菌就容易攻破人體城牆,趁機入侵體內,造成嚴重的感染風險。
口腔黏膜炎自我照護方法
Chrome: https://www.google.com/chrome/browser/desktop/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