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因環境及飲食習慣等因素改變,過敏性疾病的發生率與盛行率在全世界都有逐年升高的趨勢,台灣地區過敏性疾病包括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及氣喘的盛行率更是高達6.7%。其實過敏性疾病大都息息相關的,很多患者一開始只是出現異位性皮膚炎,接下來可能會出現對食物過敏,有將近80%的患者日後會漸漸產生過敏性鼻炎及氣喘等呼吸道問題,即所謂的過敏進行曲(Atopic march)。
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及氣喘會有這麼高的相關性,主要是因為三者的過敏反應都是屬於第二型(Type 2)發炎反應所導致,也就是第二型發炎過度旺盛的原因。許多人常把異位性皮膚炎視為單純的皮膚問題,但它其實是一種自體免疫系統失調的慢性疾病,患者因為皮膚屏障功能缺損,保護力下降而導致環境中許多過敏原,如塵蟎、過敏性食物等侵入人體,引發免疫反應,使得血液中免疫球蛋白IgE含量增高,造成皮膚產生搔癢感。而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常因反覆抓癢使得皮膚受傷,這樣容易讓病菌侵入人體內,引發更嚴重的免疫反應,使得病灶加深。有動物實驗研究顯示,皮膚過敏原暴露會引起全身性發炎反應,從臉頰、脖子、四肢衍生到全身,進而發展到呼吸道,產生過敏性鼻炎及氣喘。因此,如果小朋友有異位性皮膚炎,家長就要特別注意將來可能會發生過敏性鼻炎和氣喘等呼吸道問題。
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的四大原則
異位性皮膚炎目前並沒有藥物可以完全痊癒,改善方針因針對它的致病機轉、避免誘發因子及減輕癢感來下手。
資料來源:
Chrome: https://www.google.com/chrome/browser/desktop/index.html